扶持:中外氢燃料汽车政策对比(上)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8-07-10    阅读:224次

      从第一台燃料电池车1966年问世,历经31年静默期,美日和欧盟重新认识到,氢燃料电池除了军工国防的作用外,还能广泛应用在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于是2000年前后, 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开始被先进发达国家所关注。在那之后,一些国家通过建立能源法案、能源战略、技术路线图等途径,积极发展氢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尝试以此减少对传统一次能源的依赖。

  而中国,虽然只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跟随者,但依托庞大的市场资源和国家支持,我们力争在这一“新技术”领域占一席之地,不但成为氢燃料应用领域的带动者,进而有望做氢燃料汽车发展的领军者。

  本文就国内外氢燃料汽车扶持政策的对比,分别列举相关资料,做出对比分析,供业内人士参考。

  第一部分:国家战略

  下面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列举日本、美国、欧盟和中国在氢燃料发展方面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以战略规划为主。




  更多国内资料,详见截止2017年的《国家推进氢燃料汽车发展规划及政策索引

  第二部分:国家目标

  有了纲领,就要有实施目标,下面分别例举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目标。

  美国的目标是:2040实现氢经济;

  欧盟的目标是:2050年前,新的氢燃料家用车比例要达到35%;

  日本的目标是:2040年进入氢经济社会;

  韩国的目标是: 2020年前氢燃料电池的使用量占首尔市新能源使用量的30%。

  从各国氢能源产业规划来看,多数国家是以氢燃料电池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氢能源产业配套,在2040-2050年实现氢能源社会。

  此外,印度、加拿大、冰岛、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部分政策中提出要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

  中国的目标:预计在2050年中国进入氢能源时代。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通知;随即,工信部在当月披露了《中国制造2025》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10年战略目标。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并为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指明了方向:

  1.关键材料、零部件逐步国产化。到2020年,实现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批量化生产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能力;到2025年,实现高品质关键材料、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和批量供应。

  2.燃料电池堆和整车性能逐步提升。到2020年,燃料电池堆寿命达到5000小时,功率密度超过2.5千瓦/升,整车耐久性到达15万公里,续驶里程500公里,加氢时间3分钟,冷启动温度低于-30℃;到2025年,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和传统汽车、电动汽车相比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化推广。

  3.燃料电池汽车运行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生产1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到2025年,制氢、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区域小规模运行。

  2015年10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等技术给出详细路线说明如下图: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还提出,到2025年,实现燃料电池高品质关键材料、零部件国产化和批量供应。燃料电池系统体积比功率达到3kW/L,冷启动温度达到-30℃以下,寿命超过5000h,产能超过10万套。燃料电池系统≤0.3万元/kW,膜电极成本≤50元/kW,高温复合膜成本≤0.3万元/平米。

  2016年10月26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其年会上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其中关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2020年——2030年发展规划如下所示:

  2017年4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路线以2020年、2025年及2030年为三个关键时间节点,依据产品研发-制造验证-批量应用的规划思路,使车用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寿命、成本三个关键指标依次达到商业化要求,并且完成电堆及关键材料的批量制造能力建设,满足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需求。

  结语

  要想准确跟随氢燃料汽车大范围试运行的发展节奏,首先需要对比各国氢燃料汽车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中国客车网认为,虽然欧美日韩已经走在行业前列,但凭借强大的市场助推力,中国氢燃料汽车弯道超车仍可期待。具体情况如何,请看中国客车网陆续推出:

  “氢燃料汽车(客车)大规模推广试运行可行性”系列报道:

  现状:中外氢燃料汽车发展对比(整车)

        技术:中国氢燃料汽车核心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扶持:中外氢燃料汽车政策对比

  基础设施:FCEV加氢站建设中外对比

  热度:中国氢燃料汽车市场即将爆发

       (来源:中国客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