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对油价最关心的人,当然是那些车主和正要买车的准车主。也难怪,燃油价格的变动,将直接关系着自己包内银子支出的多少。而与油价紧密相关的汽车市场,也是多多少少受到了政策出台的影响,虽然在目前红火的车市面前表现得并不显眼。
车市:大排量略受影响
《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一出台,油价上调的压力骤然加大,就连普通人都能想到,从上次油价调整到现在,硬件方面足够再来一次调整了。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那些大排量的汽车显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郑州东区的一家汽车4S店,郑州市民田先生正在看丰田2.7排量的普拉多。“基本上定了,就要它了。其实我更喜欢4.7排量的,以前来的几次也是看的4.7排量的,不过最近看油价可能要涨,尤其是这几天听说出台了新的政策,想了想,还是忍痛割爱了。毕竟,车辆买回去后,燃油就是一个长期的支出,年复一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田先生说。
都能买得起几十万元的车,还在乎排量的大小?看着记者一脸的诧异,田先生笑着打趣记者:“兄弟,我的钱也是钱啊,不好挣啊。不但是我,我身边好几个朋友买车的计划都变更了。”
而记者这两天在郑州汽车市场上了解的情况也证实了田先生的说法,像田先生这样想法的消费者确实不是一两个。尤其是在3.5以上的大排量汽车市场,石油价格管理办法颁布后油价上涨的压力已经让一些消费者转而把目光转向了排量稍小的汽车。
“这几天市场上问的多,真正下订单的比前两天稍微少了点。还有一个客户本来已经准备订我们那个最大排量的汽车了,过两天来交定金的时候却变成了中等排量的。都是油价要涨的传言惹的祸。”一位4S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综合郑州汽车市场来看,《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引发的油价上涨压力,对大排量汽车的影响已经产生,而在经济型轿车市场,其影响还没有显现。
车主:认同政策
对于“办法”的颁布,已经意识到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车主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个新政策。在记者采访的近10位车主中,都听说过这个刚刚颁布的新办法,并对其内容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于新政策的看法,却不尽一致。
车主章程认为告诉记者:“你想想,目前就是这种情况,油价整体上行的趋势是改变不了的,从长远来看,出台这政策要涨,不出台这政策同样要涨。如果你买车,就应该事先考虑好了,要承受这个预期内的负担。否则不如不买。”
与章程无所谓的态度不一样,多数年龄稍大的车主都对新政策多少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车主李先生就认为,虽然他也承认新政策的出台是个进步,但进步的幅度有点小。既然出台了,就别遮掩什么了,把什么都讲个明白不更好吗,按照现在的情况,让好多人有种隔布袋买猫的感觉,能触摸得到它,但又不能详细认真地审视它。“要我说,就应该一下子把专家的那些疑问都解决了,具体怎么定价,还有什么利润了什么的都明文规定好,我相信消费者会理解的,这样一弄,没猫腻也有猫腻了。”他在谈及办法透明度不够的时候这样对记者说。
出租车主张师傅对“办法”有着另外一种看法。他最为欣赏的就是发改委官员解读政策时提出对出租车等特殊群体进行保护的条款。“在电视上看了,这说明国家还是关心我们这些弱势群体的。有这一条就够了,我心里也就有底了。”他说。
准车主:两极分化
与车主们心态相对平和不同,即将买车的准车主们已经有了分化的势头。其实这也是每次油价变化的时候都会有的现象。他们一部分会赶在油价调整前抢占先机成为车主,有些则会因为担心负担加重而处于观望状态。
“唉,听说油价又要涨了,看来我这买车的计划最好还是推推吧。”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朋友李果说。他已经是第二次推迟自己的购车计划了。李果今年35岁,正是那种上有老下即将有小的人。父母在老家的他,妻子也将于今年生孩子,虽说两年前他就曾经有购车的计划,只是因为家里的其他事情被推迟了,本来最近他准备出手买一辆经济型轿车的,现在看来又要往后推迟了。“压力大啊,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现在老婆要生孩子,家里的日子也不能不过啊,总不能为了买车就让自己的生活水平下降啊,那我要车干吗啊?”李果说。
与李果不同,小王则是那种要急着过车主瘾的人。家庭条件颇好的她,刚刚毕业两年就在父母的赞助下准备买车了。“反正早晚要买,油价涨还是跌,也不是我说了算的。趁着现在油价还没涨,我买车先过几天的瘾好了。说实在的,对于这个新政策,我确实还没仔细研究。也不想费那劲儿。”
市民:更关注民生影响
与车主、准车主更关注新政策出台对油价的影响相比,普通市民则更在意新政策对自己生活身边的公共事务的影响。比如新的办法出台后,对于出租车、公交车甚至那些离不开石油的经济生活是否会因此发生变化等。
石油是经济的血脉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油价变动,必然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市民就对可能调整的油价将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表示了担忧。“油价一涨,很多行业都会跟风涨价,交通等不用说了,就连好多食品都会以此为借口调价。作为普通人,希望政府能预先拿出措施,把政策对市民生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正在超市购物的马先生说。